
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引起了广泛关注,而AI(人工智能)也加入了这场作文的竞争。媒体测试了几篇高考作文题,并交给了AI进行尝试。尽管AI在结构和语言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水准,但由于存在虚假编造、缺少深度学习以及情感流动匮乏等问题,AI在写作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尽管其形式准确,但却未能达到人类的灵动和深度。
初看之下,AI写的作文似乎与人类的作文相仿。三篇由GPT-4书写的作文具有观点鲜明、结构清晰和语言流畅的共性。这些作文采用总分的写作结构,但仔细观察,AI所写的作文却存在着天马行空和漏洞百出的问题。在编造故事方面,AI学得十分出色。以上海卷的作文为例,其中引用的三句名言自称来自张爱玲,然而实际上一句是苏轼说的,一句是林肯说的,还有一句是AI编造的,可谓真假参半,令人直呼过瘾。事实上,AI在引用方面常常不可靠,经常编造虚假信息,有时甚至会陷入法律纠纷。今年四月,AI在参与写作的比赛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。

其次,AI对于深度学习的依赖使得其在学习样本不足时表现低迷。GPT的学习样本主要来自于谷歌等国外网站和社交平台,缺乏中国的案例数据,因此在高考作文方面的把握还有待提高。在引用例证方面,尽管不考虑真实性,文中只选择了一些名著寓言和作家名言,缺少现代中国的光辉案例,也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点睛之笔。这可能是由于GPT在对敏感话题的回避上过于圆滑。然而,这种圆滑反而掩盖了国内的生动人情,导致文章显得“过时”和缺乏“亲和力”。如果在输入指令时附加几篇近年高考优秀作文案例,或许AI的表现会更出色。

此外,AI写作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从个体出发的亲身体验和感性认知。在思辨类作文中,对于客观理性的要求较高,有时需要作者跳出微观个体的局限,从宏观视角进行归纳思考。在这种语境下,AI的情感匮乏并不明显。然而,面对交际语境和话题阐释类作文时,更需要个体的感受和情感参与,而AI的表现就较为欠佳。目前市面上的AI语言模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,我没有情感和意识……”一篇作文的好坏与否,在于是否能直击人心、产生共鸣的体验,而这正是AI所缺乏的。 因此,由于AI生成作文的底层逻辑,人工智能替代人类智能写作的可能性在短期内微乎其微。然而,我们不能忽视的是,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指数级和爆炸性的特点,难以用人类近千年的社会和科技发展来预测。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,我们应该持平的态度,正视这一现象。如何更好地将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相结合,找准自身未来定位和发展方向,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“命题作文”。
欢迎免费使用GPT对话,感受ChatGPT的魅力!AI爱好者 – 最具实力的中文AI交流社区平台 (aiahz.com)
长按扫描二维码进群领资源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