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周三,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的“经邦论道”系列讲座上,专家们指出,以人工智能(AI)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影响着就业市场。为了防止AI对劳动力产生过强的替代效应,我们应该更加拥抱AI而不是拒之门外。

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副教授张丹丹在会上指出,目前学术界尚未就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达成定论,关于替代、互补还是不确定,各方观点不一。然而,根据她最新的研究,AI正在对中国的就业市场产生替代效应。
通过对智联招聘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间120万条招聘信息的样本分析,她发现那些与AI“暴露度”(工作内容可被AI替代的程度)较高的职业,其新增的劳动需求出现了显著下降。
具体来看,销售、财务/审计/税务、教育/培训、软件互联网开发/系统集成、行政/文秘和客服等白领职业对AI的暴露度较高,已经开始受到AI的冲击。
值得注意的是,张丹丹指出,与此相反的是美国的趋势,即职业的AI暴露度越高,相应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增长得越多。她表示,这提醒我们,在面对AI时,更要拥抱和发展新技术,而不是拒绝,因为这样才可能避免出现过强的劳动替代,甚至借助AI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。
尽管上述结论以及中美差异的发现仍属初步研究结果,尚有许多解释待阐明,但专家举了一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。

“以插画师为例,假设这是一个AI暴露度较高的职业。如果美国大量使用ChatGPT(OpenAI研发的智能工具)来完成插画任务,由于成本大幅下降,需求大幅增加,因此,虽然用ChatGPT取代了手工插画的人,但整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却有所增加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中国不采用ChatGPT进行插画工作,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很多需求可能会流向美国。”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解释道。
总体而言,张丹丹认为,我国劳动力市场尚未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出明显的适应性调整,而负面的就业冲击效应已经显现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化和广泛应用,这种替代效应呈现出加强的趋势。在未来一段时间,我国劳动力市场将逐渐表现出对大语言模型技术的不良反应。
她建议加快技术前沿设计产业的技术采用,只有与新技术广泛结合并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应用,才能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市场需求,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欢迎免费使用GPT对话,感受ChatGPT的魅力!AI爱好者 – 最具实力的中文AI交流社区平台 (aiahz.com)
长按扫描二维码进群领资源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