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一家创业公司上线了一项惊人的服务——网红明星的”AI克隆人”。通过这款App,用户只需支付30元,就能与他们心仪的网红明星进行视频聊天,还可以浏览虚拟人的朋友圈、拨打视频电话等等。据称,已有超过5亿全网粉丝报名参与”AI克隆人”,然而,这一商业模式是否可行以及隐私安全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担忧。
复制分身以扩散影响力和变现一直是娱乐偶像产业追求的目标。无论是线下的见面会、IP周边产品,还是线上的数字化作品和直播,都旨在通过新媒体技术增强与粉丝的互动。因此,在虚拟人技术和AI复制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,泛娱乐行业率先想到了”AI克隆”模式,以增强自身影响力和开拓更多变现渠道。
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在于”克隆人”的AI技术门槛大幅降低。从本质上讲,只需要一种通用的面部和语音识别技术,结合一部分对话模型,再获得肖像权和隐私数据的使用许可,就可以轻松地创造出一个虚拟人物,与粉丝进行基本互动。
其次,情感、社交和偶像崇拜是现代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需求之一。相较于商业效率的提升和AI在绘画和编码等领域的应用,满足现代人(尤其是城市居民)在精神孤独方面的需求是AI技术最先应用的场景之一。
实际上,在引起争议的”AI克隆人”概念出现之前,数字化虚拟人已经在不同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。例如,早在初音未来等虚拟偶像出现之前,数字技术已经对娱乐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。随着元宇宙等概念的兴起,使用AI技术实现的虚拟恋人等产品也纷纷涌现。
据报道,全球范围内将虚拟恋人作为伴侣的人数已超过1千万。可以预见,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内将大幅增长。

引发争议的”AI克隆人”本质上是数字虚拟人经济的一部分。这种商业模式并非创新,而是对传统偶像工业模式的”AI增强”。偶像数字化创造了现实偶像的虚拟投影,使得粉丝与偶像的互动更立体、更双向化,从而扩大了偶像产业的影响力和变现渠道。
随着”AI克隆人”引发的冲击和打破,技术并非唯一的创新点,而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形象和关系投射到虚拟空间中,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。
然而,这种虚实界限的打破也带来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。例如,在复制成本大幅降低的情况下,如何保护现实人物的知识产权和隐私?在AI技术的持续开源下,偶像明星如何确保粉丝不会自行制作专属的”虚拟偶像”?
对于偶像工业和社会发展而言,这种虚拟侵入现实的设定既是好消息,也带来了更复杂的局面。AI克隆偶像的出现和普及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精神世界和人际关系,但它也带来了许多未知的问题。
在这条道路的尽头,我们面对着一个未知的未来。
欢迎免费使用GPT对话,感受ChatGPT的魅力!AI爱好者 – 最具实力的中文AI交流社区平台 (aiahz.com)
长按扫描二维码进群领资源
